(管理学院新闻宣传中心记者 龙海文、姚卓然/文 路子瑶、陶树航/摄)3月25日上午,第三届华中科技大学东湖会计论坛于我院206会议室盛大举行。
我院院长王宗军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辛显刚、新加坡国立大学柯滨、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宋扬、香港理工大学会计系副教授张勇等知名学者应邀参加本次论坛,并就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同时,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九江学院院长陈小林、湖南大学会计系副主任丁方飞、武汉科技大学会计系副主任黎精明、中南民族大学会计系教授刘晓霞等其他学院代表。本次论坛由我院会计系主任刘启亮教授主持。

管理学院院长王宗军致辞
首先,我院院长王宗军上台致大会开幕词。海内外来宾共聚喻家山麓、东湖之畔举办此次盛会,并付出了辛勤努力,对此王宗军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紧接着他简单地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发展历史、并对学院美好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他提出“如果你想走得快些,尽管一人独行;倘若你想走得更远,只能结伴而行”,希望在此次论坛中各学者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他希望借此次机会进一步凸显我院会计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增强学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午两场,四个部分。全场共八位主讲人,主讲人将带来最新的前沿会计研究成果,并由嘉宾进行点评。各学者也可自由进行探讨交流。

我院会计系副教授罗乐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罗乐副教授带来的主题为“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Firm Value:Does the Income Tax Footnote Matter?”主题报告拉开了此次论坛的序幕。这篇论文主要研究公司价值与公司避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受到脚注(footnote)的影响 ,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避税的footnote disclosure很关键;二是footnote disclosure对避税的市场价值的影响来源于“Alternative measures of firm value”、“Alternative measures of tax avoidance”、“Alternative measures of footnote disclosure”和“Additional control variables”4个因素的影响 。在点评环节中,香港城市大学辛显刚教授称赞该论文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并在调整研究对象的顺序、测量避税行为的footnote disclosure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新加坡国立大学柯滨教授
接下来,新加坡国立大学柯滨教授分享了题为“Why do Publicly Listed Firms Evade Taxes ?Evidence from China”的主题报告。避税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而在此篇论文中,柯滨着眼于激进的逃税行为(tax evasion)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区别于已有文献中主要基于税法许可的避税行为研究,逃税行为会加剧社会不公平以及引发纳税人对本国税务系统的不信任,但由于对企业逃税行为的经验研究有限,于是柯滨及其团队构造了“commitment model”和“detection model”来考察企业逃税行为,兼顾考虑所得税和其他税种的同时,也使用了二元概率模型来试图弱化企业逃税行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模型设定偏差问题,即实现了逃税行为可观测特点。最后柯滨及其团队得出结论——国企比非国企更倾向于偷税漏税行为。在点评环节中,后青松肯定了论文所运用的模型,同时也就论文构架、结论的解释等细节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厦门大学陈亚盛教授
短暂的茶歇过后,紧接着由厦门大学陈亚盛教授带来题为“The Impacts of Bonus and Penalty on Creativity:Insights from an Eye-tracking Study”的报告。陈亚盛的实验以“眼动跟踪科技(eye-tracking)”为工具,探索了创新过程中的“黑匣子(black box)”,揭示了创造力的获取途径以及不同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创造性行为的影响。在点评环节中,罗乐提出几个困惑供大家讨论——员工的创造力只被物质奖励机制激发吗?企业到底更关注创新还是营利?Creativity和Innovation的区别在哪?同时也发表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我院会计系主任刘启亮教授(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刘启亮教授介绍了题为“Protecting the Giant Pandas:China’s Censorship of Negative Study”的研究。他从“中国媒体罕有对企业的负面新闻进行揭露”的现状出发,选取了一系列曾发生过Tunneling丑闻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国企与非国企、中央媒体、地方企业等进行对比。最终发现,政府宣传部门的确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负面新闻进行了压制,而在非负面新闻中,国企与非国企并没有明显差别。在点评环节,柯滨认为刘启亮教授的研究选取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并可以从中延伸出许多可探索点,但也提出,此研究的覆盖面太广而缺少焦点,并建议更彻底地挖掘负面新闻压制经济。

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辛显刚
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助理教授辛显刚首先分享了主题为“Language and Management Forecasts around the World”的研究。他以语言理论为切入点,指出语言不仅可以用于沟通交流,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于空间、色彩等事物的认知,而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也与语言特质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辛显刚将语言理论引入资本市场,通过大样本的历史数据来探究语言的未来指示特质的强弱对企业盈余管理报告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使用弱未来指示语言的国家的公司更倾向于发布盈余预测且发布盈余预测的频率更高;而在使用强未来指示语言的国家的公司中,无论是股权结构中来自弱未来指示语言国家的机构控股比例的提高,还是与这些机构的交叉上市,都会显著增加公司的盈余预测频率。来自厦门大学的陈亚盛教授作为点评人指出了样本中以国家区分语言等问题,并建议其深入解释研究对投资者、监管机构的帮助。

香港浸会大学宋扬副教授
接着,香港浸会大学会计与法学系副教授宋扬带来了题为“Audit Profession Development and Bank Loan Pricing”的研究。他从当前审计职业发展(APD)对公司层次的影响出发,结合银行贷款融资的重要地位,提出在审计职业发展较高的国家中银行贷款利率是否更低的问题,并在国家层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宋扬发现APD与贷款利率的确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只存在于四大高质量审计公司的客户中。另一方面,他指出审计制度与法律环境具有互补关系,并依此解决了APD对贷款利率的作用效果是否取决于法律环境的问题。我院会计系许慎副教授针对文章的逻辑推导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后青松博士
在活动的第四部分,我院会计系后青松博士分享了题为“Time Distance,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Firm Innovation”的研究。后青松首先引入了地理经济学派的观点,认为企业之间在地理区位上的邻近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他结合中国高铁高速发展的现状,指出时间距离缩短后确实产生了跨地域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了企业的创新行为。通过我国2007年以来陆续开通高铁动车的拟自然实验,并结合图表统计分析,后青松证明了时间距离的缩短增进了跨地域的人才流动和技术迁移,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针对这篇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柯滨肯定了其切入点的新颖,并提出应深入典型地区与企业交流等改进之处。

香港理工大学张勇副教授
最后,香港理工大学会计系副教授张勇介绍了名为“Media Freedom and the Corporat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的专题研究。作为信息的传播媒介以及新信息的来源,媒体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张勇以媒体的自由度为切入点,探讨了其与公司信息环境的关系。随后,他以美国公司在国际产品市场的媒体自由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分析。他发现,媒体自由度越低,预测偏差、预测错误和买卖价差的水平就越高,即公司信息环境越差,同时这种关系会受金融分析师、管理者的影响。

我院党委书记金凌志致辞
八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之后,我院党委书记金凌志致闭幕词。东湖管理论坛迄今已持续举办了3届,他在简要回顾过往历史的同时向与会的各校师生致以今年的感谢与来年的诚挚邀请,期待东湖会计论坛在各校师生的学术交流中取得未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