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新闻宣传中心记者 王兴邦宋学泽/文陈蕴如冯琳洁/摄)3月19日上午,中国会计前沿论坛华中科技大学东湖会计论坛(2016)在我院206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我院会计系和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联合主办。
我校副校长梁茜、我院党委书记金凌志参加论坛开幕式。香港大学会计学副教授刘晓红、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副教授苏黎新、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副教授王征、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副教授杨志锋、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副教授张田余等知名学者应邀参加本次活动,并做了主题报告。同时,参加论坛的还有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院长胡伟、副院长黄益雄教授。本次论坛由我院会计系主任刘启亮教授主持。

从上到下依次为:我校副校长梁茜、我院党委书记金凌志、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院长胡伟
首先,梁茜致开幕辞。通过分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面前各大高校所面对的机遇,他强调学者之间只有充分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还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由衷的赞赏和大力的支持。金凌志致欢迎辞,简单介绍了我院目前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也对我院举办本次论坛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展望。胡伟简单介绍了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的情况,并表达了对两院合作前景的美好祝愿。
论坛分为上下午两场,共四个部分,八位主讲人分别带来了会计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其他嘉宾也分别就研究内容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副教授杨志锋
论坛的第一部分由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副教授杨志锋的研究报告拉开序幕,他就其论文“Audit Partner Tenure Management and Audit Opinions”进行讲解。他所探究的课题是审计师在以五年为周期的“强制轮换”政策下,实施的“四年一换”的规避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通过对2003年至2009年的统计结果进行研究,杨志锋得出了前3年的审计质量依旧正常,但在规避行为的后续4年中,审计质量和独立性都有明显下降的结论。在点评环节中,我院会计系副教授罗乐对其论文的思路表示赞赏,同时也对论文思路的拓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数据方面存在小瑕疵,但这篇论文仍然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我院会计系老师许慎
我院会计系老师许慎分享了题为“Are Overconfident CEOs More Socially Responsible? ”的研究。针对企业高管们从事社会责任(CSR)活动的动机,她认为管理层的过度自信会导致其高估收益、低估风险,从而使CSR活动减少。她据此给出了可能导致的管制风险、社会风险等消极影响,她还强调这一过程中小公司的反应最为明显。在点评环节中,张田余对CSR活动能有助于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企业创新和规避风险的观点表示了肯定,并对通过CSR活动来研究企业行为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思路表示了赞赏。

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副教授张田余
在上午的第二部分,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副教授张田余介绍了“Political Bias of Corporate News in China: Role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Conglomeration Reforms”这一研究。他从国有型媒体和商业型媒体的报道内容出发,以财经报和党报的内容逐渐两极化为实例,深入探讨了媒体集团化对媒体信息含量的积极影响。同时,他也强调了媒体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随后,我院会计学博士后青松作为点评嘉宾对媒体商业化与集团化的趋势作出了相似的表述,并对该研究的样本选取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我院会计系副教授罗乐
随后,我院会计系副教授罗乐带来了题为“The Power of Analysts Forming Groups in Forecasting Earnings”的演讲。针对企业分析师团队化的现状,他将美国与中国分析师的工作意向差异做了对比。他认为,针对中国经济相对波动数值较大的问题,中国企业分析师的“形成组”更加有利于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并且与同事间的比较也会使个体产生更加努力的动机。由此,他最终得出了“组预测”比“个人预测”更为准确的分析结论。随后,杨志锋对罗乐的论文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引用了演讲中“三个臭皮匠”的例子,再次肯定了罗乐的结论。

香港大学会计学副教授刘晓红
当天下午,香港大学会计学副教授刘晓红首先分享了“CEO Equity Incentives and Remediation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的研究。针对目前许多公司实行的通过给予CEO股权,使CEO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利益挂钩的做法,刘晓红认为,这种激励措施在不同条件下的激励效果是不同的。她的研究不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内生性对结果的影响,而且第一次将股权风险敏感度纳入了考察范围。研究发现,当股票价格敏感度越高时,为了避免内部控制的不完善而导致的高额成本,董事会倾向于更快地采取措施;而当股权风险敏感度越高时,由于内部控制的漏洞给了他们追求风险的机会,董事会倾向于更慢地采取措施。但是,董事会的高效率会缓解高股权风险敏感度的影响。

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助理教授王征
接着,香港城市大学会计学助理教授王征则以“Institutional Ownership, Peer Pressur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s ”为题作了报告。王征从在Russell1000/2000的临界值处,机构投资者持股不连续的现象出发,发现了企业在自愿披露方面受到了同行业的影响。由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不连续,处于Russell2000顶级的公司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信息环境,公司管理层的预测结果也会更显著。同时,这给予了同行业企业一定的压力,迫使他们采取措施来改善自身的信息环境。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同行业披露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模仿效应或共同持股,而是资本竞争的需要。这一研究结果对行业的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提供了新的参考意见。

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副教授苏黎新
在论坛的第四部分,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副教授苏黎新介绍了“Is Audit Behavior Contagious? Teamwork Experience and Audit Quality by Individual Auditors”的研究。她指出,不良审计行为会通过审计师的团队合作经历而传播出去。对于审计师,如果他们有与工作失误的审计师在同一团队中共同工作的经历,并且这种工作失误被监管机构认为是审计失误,与没有与这些人共事的审计师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发出较为宽松的审计意见。不过,这样的传染效应对在同一家审计公司却不在同一团队的审计人员是无效的。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团队合作经历的社会学习对了解审计师个体审计质量的重要性。

我院会计系教授刘启亮
最后,我院会计系教授刘启亮分享了题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China”的研究。首先,他以鸟的例子,为我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规则导向、投资者保护、动机等内容。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积极影响是否可以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研究中并不明确,在新兴市场的制度环境中的许多特性可能与IFRS不兼容,采用IFRS也可能导致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他以中国为例,探讨强制采用IFRS对新兴市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首先提供了在发展经济体中IFRS对盈利情况的作用的证据,同时也增加了有关盈余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文献。他表示,中国企业变更了具体的盈余管理机制,以利用IFRS灵活性更高的优点。
八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之后,刘启亮教授致闭幕辞,向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各兄弟院校的师生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祝东湖会计论坛能够不断地发展,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