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金融中脱胎而出的校园网贷,自出生起就被标榜成创新型事物。不成熟、不完善成为了创新型事物需要被保护的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未来真的需要这么多创新事物不可吗?染指校园的互联网金融真如所标榜的那样,“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吗?
大学生网络贷款——这样一种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灰色地带的创新型事物,从2013年开始爆发,到2014年的野蛮生长,再到2015年的资本大鳄进驻。看似曲高和寡的校园,早已不能独立于金融圈之外。
1、校园网贷引发的悲剧
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甚至不用本人签字,就能贷到数万元。就这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某以28名同学之名,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最终绝望跳楼。悲痛之余,他的家人和同学们还得接着想办法处理债务。(3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虽然这是极端个案,但据中青报记者走访高校发现,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也在高校中迎来了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的春天,众多“校园网贷”平台纷纷到高校“跑马圈地”。
“校园网贷”进入高校并迅速发展,虽然给大学生消费和理财开辟了新路径,帮助一些大学生解了燃眉之急,但野蛮生长的校园网贷也让个别学生陷入重重危机。
2、“套牢”大学生,只需三步走?
网络搜索“大学生贷款”关键词,便会出现近百家面向大学生贷款的平台,大致包括分期购物平台、单纯的P2P贷款平台,以及阿里、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
据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有近3000万人,这一庞大群体的消费支出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曾经火爆的校园信用卡业务被叫停后,许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都想在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3、校园网贷风险如何防范
对于校园网贷,可以借鉴以往助学贷款的审核办法,由学生家长、监护人提供证明,为风险兜底,也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指定专款专用等办法,保障贷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互联网时代的贷款,又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办法,金融机构要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共享的便利,提高贷款服务和风险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