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主页 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 联系我们 FAQ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MBA | EMBA | MPAcc | EDP
English Version
余翔: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
更多
发布日期:2019-01-30 点击数:


2018年12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中欧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管理学院中德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余翔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与知识产权高峰论坛,并作了《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学术报告。

首先,余翔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时间的维度,以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趋势,并以1980年代初期至2030年的时间轴概述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他谈到,人工智能自201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如“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沙特阿拉伯甚至授予“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警示我们,在适应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建立健全、引导和维护人工智能的良性安全发展。2019年1月18日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后,欧盟人工智能高级别专家组(AI HLEG)即将正式向社会发布一份人工智能道德准则草案,这不仅是欧洲制造“可信赖人工智能”的讨论起点,也是国际上对相关立法发展及国际合作趋势的重要参考。

紧接着,余翔教授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在专利制度方面,人工智能中算法能否得到专利保护?他结合《专利法》与《专利审查指南》指出,当算法不仅包含商业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时,《专利法》不得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随后,余翔教授结合《专利法》第六条中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内容,探究了人工智能“发明”的所有权归属的几种可能性。在探讨到“人工智能发明”专利侵权问题时,他以多阶段性、隐蔽性、主体复杂性三方面,描述了人工智能专利侵权的特征,并分享了各类侵权的认定方式与及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责任承担的可能性。

余翔教授也通过人工智能“作品”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与侵权问题,指出了人工智能对现行著作权制度发起的挑战。智能机器人是否拥有创作主体资格,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在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内,人工智能“作品”的所有权归属到底属于谁?以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使得高仿真模仿变得十分简便和难以辨别,如何判定和防范人工智能“作品”的侵权问题,维护原创者的合法权利?余翔教授一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答。

挑战与机遇并存,余翔教授也从另一方面谈到了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贡献。他认为,人工智能能辅助和增强专利申请的撰写、翻译、检索与审查,与区块链的结合能增强侵权的识别能力、取证能力和防范能力,从而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

最后,余翔教授呼吁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时,应有更多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参与,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专家协同工作;各类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应成为科技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知识产权制度应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整;我国应有效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促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以期更加合理、科学地解决中国问题,助力中国发展。

据悉,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与知识产权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论坛的主题是“面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通过主旨演讲和专题对话,来自全国高校、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160余位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分享智慧,共谋创新发展。

信息资源
友情链接